申论学习
概括题
审题要素

概括题题型标志词与答题策略

一、题型标志词

以下是概括题中常见的标志词,这些词通常预示着题目要求考生进行信息的提炼和总结:

  1. 概括、归纳、提炼、总结
  2. 分析······原因、指出······问题/表现
  3. 特点、难点、要点
  4. 标题、补全、补充
  5. 启示、教训、经验、学习、借鉴

二、题型特点和答题原则

  1. 答案位置与问题主体:
    • 题干通常会明确提示答案的所在位置和涉及的主体内容。
    • 原则: 问什么答什么,答案必须来源于材料,做到“万变不离其宗”。

三、常见题型及特殊技巧

  1. 常见题型:

    • 找问题: 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中的问题或不足之处。
    • 找做法: 寻找材料中提出的解决方法或行动措施。
    • 找原因: 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原因或成因。
    • 找意义: 概括某一做法或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。
    • 其他: 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特殊信息,如特点、经验等。
  2. 特殊技巧:

    • 近年来题目的问法越来越灵活,考生需灵活应对题干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提问方式,注意细节。

四、提炼前置词的使用

  1. 话题内容分类: 根据材料的内容,将话题进行分类,并在答题时灵活使用。
  2. 前置词的选择: 在材料中找到合适的前置词,特别关注段落的首尾句或同一话题在不同段落的首尾部分。
  3. 高频词的提炼: 对于材料中高频出现的词或短语,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前置内容,以突出重点。

动词定题型

一、概括题

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总结,通常不会要求过多的主观分析。

  • 常见动词:
    • 概括
    • 概述
    • 简述
    • 总结
    • 列出

二、分析题

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深入理解,并结合自身的认知或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。

  • 常见动词:
    • 理解
    • 解释
    • 阐释
    • 阐述
    • 认识
    • 评论
    • 评价
    • 点评
    • 判断
    • 谈谈你的看法

三、应用文

应用文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情境或题干要求,撰写具体的文书内容,如报告、通知、信函等。

  • 常见动词:
    • 写一篇
    • 拟写
    • 编写
    • 拟定
    • 草拟
    • 起草

四、建议题

建议题通常要求考生提出针对某一问题或情境的解决方案或建议。

  • 常见动词:
    • 提出

二、名词定对象

(一)概括题

特点:通常涉及单一要素的概述。
作答重点:在题干中寻找最核心的“主语名词”,即问题的主体。
例子:题干要求你概括某个事件或现象的主要特征或影响。

(二)分析题

特点:往往要求对一种现象或一个观点进行分析。
作答重点:确定题干中的“现象”或“观点”,并分析其相关要素或影响。
例子:分析某个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。

(三)应用文

特点:需要撰写一种特定的文体,如公文、通知等。
作答重点:明确所需撰写文体的主体和所涉及的要素,确保格式和内容符合要求。
例子:根据给定的情况撰写一份公文或报告。

(四)建议题

特点:重点在于提出建议或措施。
作答重点:确定问题主体,并针对其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措施。若题干要求总结做法,这类题目应视为概括类题目处理。
例子: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。

总结

1. 问题主体:在题干中找出问题的“主语名词”,即核心主体(例如:某个组织、现象或观点)。
2. 主体要素:确定主体所针对的要素,明确“谁的什么”,这有助于进一步聚焦答题方向。
做题步骤

  • 确定方向:首先确定题目的整体方向,是概括、分析、应用文,还是建议题。
  • 思考主体和要素:在确定方向后,仔细思考题目中的“主体”和“要素”,确保答案全面且针对性强。

三、预判行句与字数分析

(一)句数预判

原则:非作文题作答通常为3-8句话,其中以3-6句话居多。回答时尽量合并信息,避免冗长重复。

应用

  • 在面对简短题目时,可以预估使用较少句数进行作答。
  • 对于需要综合分析的题目,则可适当增加句数,但仍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。

(二)行数预判

  1. 一般行数:通常每2行可以视为一句,特别是概括类题目或简短分析题目,这种结构有助于答案的简洁明了。

    • 对策或案例分析题:由于需要详细说明措施、案例细节等内容,每句通常占用3-4行。因此,在作答时应预估较多的行数。
  2. 字数与行数对应:一般来说,每行约为25字,合理的区间是±1字。这种估算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答案的篇幅,避免超字或不足。

示例应用

  • 400字的提名理由:通常400字的题目约为16行,假设每3-4行为一大句,那么可预估整个答案由4-5个要点(大句)构成。
  • 150字的题目:此类题目通常要求简练,预估为3句话,最多不超过5-6句,重点突出核心要点,避免冗余表达。
  • 600字以上的题目:此类题目需要注意材料的结构和逻辑性,避免简单抄写,需留意材料的总分和并列关系,确保答案的层次清晰。

提示

  • 每行约25个字,根据题目字数要求和行数预判,可以有效掌控答题的句数和行数。
  • 在面对特殊字数要求的题目(如150字或600字以上)时,应特别注意答案的简洁性和逻辑性,避免不必要的文字堆砌或遗漏关键内容。

四、作答要求分析

(一)常规要求

  1. 全面

    • 在句数范围内,尽可能使用有效词汇,确保覆盖题目要求的所有要点。
    • 关键词要完整保留,确保答案的全面性。
  2. 准确/符合实际/紧扣材料

    • 确保回答内容与材料紧密相关,尤其要保留材料中的关键词。
    • 关键词所在的半句话可以直接照抄材料,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相关性。
  3. 简明/简洁

    • 优先使用短句,提炼前置信息,保持简洁明了。小短句应控制在6到8个字左右。
  4. 内容具体

    • 当需要具体展开时,使用大长句,并通过“戴帽”(前加主语)、“穿靴”(后续细节)、“披风衣”(插例子)等手法丰富内容,使答案更具细节性和说服力。

(二)加工要求

  1. 总结、提炼

    • 在答案的前置部分使用提炼词,必要时可加一句话总结,注意答案的首尾呼应。
  2. 分条

    • 合并关键词,尽量将相近的内容合并成条理清晰的句子。
    • 就近合并关键词,确保答案条理清晰,符合逻辑。
  3. 条理

    • 逻辑:在分析题中,确保答案的逻辑性,按照原因、结果、对策等逻辑顺序作答。
    • 层次:在应用文中,确保内容的层次分明,必要时可分段作答,保持答案的结构合理。
  4. 就近合并

    • 一段内合并:同一段落内的关键词通常可以自然合并。
    • 两段接合:当两个自然段或多段内容存在衔接时,可以合并内容,确保衔接顺畅。
    • 小跳跃合并:在极少数情况下,两个段落中的共同论述点或主体可以合并。
  5. 前置提炼

    • 范围内首尾句找中观词汇:在大段材料中,通过寻找首尾句的中观词汇来提炼答案。
    • 择一前置:当关键词过多时,选取总结性最强的词汇前置,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答案。
    • 自拟总结:对于极其直白的材料,可以适当自拟总结,但尽量避免形成习惯,除非材料内容非常明确。

五、答题层次与范围确定方法

一、确定层次

  1. 概括题

    • 层次确定:通常一个层次,若题目包含多问,则每一问对应一个层次。
    • 例子:若题目要求概括多个方面的内容,如优点、缺点,则分别构成不同的层次。
  2. 分析理解题

    • 层次确定:一般按照三个层次处理,可以是原因、影响、对策等维度。
    • 例子:分析某一现象时,可以从背景原因、现状表现、未来影响三个层次展开。
  3. 对策题

    • 层次确定:通常按照两个层次处理,分别对应问题描述和对策措施。
    • 例子:在分析某一问题后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时,可以分为问题分析层次和对策提出层次。
  4. 公文题

    • 层次确定:根据材料内容的逻辑和层次性确定答题层次,通常是按照公文写作的要求,结构分明。
    • 例子:写作一份宣传稿时,可以根据事件背景、处理措施、结果及影响等层次进行回答。

二、确定范围

  1. 依据题干提示确定材料范围

    • 关键提示词:如“根据、依据、结合、参照、围绕、综合”等字眼,通常指引考生将答案范围限定在指定的材料内。
    • 例子:如题目要求根据“给定资料1”的内容概括某项政策的见解,答案的范围仅限于资料1。
  2. 题干明确指示材料范围

    • 单一材料:如题干中提到“给定材料几到几”或“给定材料几和几”,则答案范围只需在这些材料中寻找。
    • 例子:若题干要求概括“给定材料2-6”中的社会问题,则考生应从这几段材料中提取相关问题进行概括。
  3. 题干中特定的人名或地名

    • 特定范围:如果题干提到具体的人名、地名,范围仅限于包含这些人名或地名的材料。
    • 例子:如题目要求以M县政府的名义撰写宣传稿,内容则主要来自涉及M县及“虐猫事件”的材料。
  4. 代词提示范围

    • 范围识别:代词如“这些做法”会指向前文所提及的内容,考生需回溯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范围。
    • 例子:如果题目提到“资料7集中介绍了国外井盖管理的做法”,回答时需在资料7中寻找对应的做法并进行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