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论学习
概括题
题型解析

一、申论四要素

(一)原因

定义:原因是促成某一现象、行为或结果的根本因素。原因可以来自不同的要素。

  1. 意义是原因

    • 意义本身可以成为下一步行动的原因。
    • 示例:如果某项政策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健康水平,这一意义便成为推行该政策的原因。
  2. 问题是原因

    • 问题可以是推动某项措施实施的原因。
    • 示例:如果发现某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,这一问题便成为环保措施出台的原因。
  3. 做法是原因

    • 某一做法可以成为某一结果的原因。
    • 示例:推广垃圾分类做法的原因是解决垃圾处理难题。
  4. 现象是原因

    • 某一现象的背景往往揭示其成因。
    • 示例:社会老龄化现象的背景是人口出生率降低。
找原因技巧说明
所有要素都可以是原因如果不确定原因是什么,可以将四个要素带入题干分析。
好的原因多看做法、意义,坏的原因多看问题,现象的原因多看背景好的结果多由积极的做法和意义产生,而问题通常是坏的结果的原因,现象的原因多与背景相关。
因果关系和结论关系理解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,找出结论中的因果关系。

(二)做法

定义:做法指采取的行动或措施,通常表现为动词或动词短语。

  1. 动词

    • 做法通常由动词引导,如“推动”、“加强”、“解决”等。
  2. 直接+做法

    • 使用动词加指示词,如“要”、“需要”、“必须”、“应该”等。
  3. 目的+做法

    • 通过目的引出做法,如“为了”、“针对”、“面对”等。
  4. 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的条件部分

    • 使用条件句引导做法,如“只有……才……”。

(三)意义

定义:意义指某一行为或结果的积极作用或正面影响。

  1. “意义”或“好处”的同义替换或原词再现

    • 找出与“意义”相同或类似的词汇。
  2. 做法后表积极效果或结果

    • 做法后描述的正面效果即为意义。
  3. 正面的评价或肯定

    • 表现为对某一现象或行为的积极评价。
  4. 转折关系或对比提示

    • 在转折关系中,往往先否定再肯定,肯定部分即为意义。

(四)问题

定义:问题指某一现象或行为的负面效果或弊端。

  1. “问题”的原词重现或同义替换

    • 找出材料中出现的“问题”或与之同义的词语。
  2. 否定表达

    • 表现为否定的句式,如“无法”、“不足”、“失败”等。
  3. 负面表达

    • 表现为负面结果或评价,如“恶化”、“增加负担”等。
  4. 转折关系或对比提示

    • 转折部分的负面描述通常是问题所在。

(五)其他总结

申论中的答题主要围绕四个要素展开,不同的题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这四个要素。

题型要素说明
现状做法、意义、问题分析现状时,通常涉及现行做法、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。
表现做法、意义、问题某一事物的表现通常通过其做法、意义和问题来体现。
乡村活力的表现好的做法、意义乡村活力通常通过好的做法和积极意义来表现。
对比理念上的不同原因、做法分析理念差异时,可通过对比其原因和做法来理解。
内涵原因、做法、意义分析某一事物的内涵时,通常涉及其原因、做法及其意义。
作用意义、问题分析某一事物的作用时,既要考虑正面作用(意义),也要考虑负面作用(问题)。
缺失问题分析缺失时,主要关注问题所在。
影响意义、问题分析影响时,既包括正面影响(意义),也包括负面影响(问题)。
积极效果意义分析某一事物的积极效果时,主要关注其正面意义。
负面作用问题分析负面作用时,主要关注其存在的问题。

二、启示题

启示题通常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的案例或故事中提取经验或教训,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背景中。

(一)从素材中提取对策

  1. 源自故事

    • 启示题的答案通常来源于材料中的故事或案例。
  2. 好故事与坏故事

    • 好故事(正例):成功经验的案例,借鉴其成功经验来提炼启示。
    • 坏故事(反例):失败教训的案例,吸取其教训作为启示。
  3. 启示的提炼

    • 定义:启示是从他人经验中提炼出的对策,即以他人的成功或失败经验为自己提供指导。
    • 操作:从故事中提取对策,使之具有普适性,并适用于更广泛的背景。

(二)去掉个性化,使启示具有普适性

  • 操作技巧
    • 在概括题基础上进行提炼,去掉案例中的个性化内容,使提炼出的启示更具普适性。
    • 示例:如果材料中涉及B公司的科技创新经验,那么在启示题中,需要将B公司的具体做法概括成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普适性对策。
题目示例解题技巧
根据“给定资料1”,请你谈谈B公司的案例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哪些启示。(10分)要求:分析全面,条理清晰。不超过200字。- 材料范围与题干范围对比:材料的范围(B公司)较小,启示的范围(企业科技创新)较大,需将个体案例中的经验提炼成适用于普遍企业的普适性经验。- 转换原则:将B公司的个性化经验转化为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普适性启示,如“加强技术研发”、“鼓励创新文化”等。

三、概括变化题

概括变化题通常要求考生描述一个人、事或地方的变化过程,明确变化的前后状态。

(一)概括变化

  • 示例:根据“给定资料1”,请概括小张家乡出现的新变化。(15分)要求:准确全面,条理清晰。不超过200字。

解题技巧

  1. 前后对比:在概括变化题中,关键在于描述事物的前后变化,即从“以前的状态”变为“现在的状态”。
  2. 明确变化:明确描述变化的具体内容,特别是要点的变化。

(二)分析个人变化

  • 示例:根据“给定资料3”,请分析小吴发生了哪些变化,使得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从“那个大学生”变成了“小吴”。(10分)要求:准确全面,恰当提炼,条理清晰。不超过200字。

解题技巧

  1. 变化的性质:明确变化的性质,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变化,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。
  2. 变化的内容:具体描述从哪个方面发生了变化,例如在能力、态度、身份等方面的变化。
  3. 归纳总结:归纳出变化背后的原因,结合村民称呼的变化来体现这些变化的本质。

三、对策建议题

对策题标志词

对策题标志词:对策题通常会出现以下词语:

  • 提出对策、建议、措施、做法、意见等。
  • 这些词语可以在题干或材料中通过同义替换的形式出现,用来提示考生需要提出或概括解决问题的对策。

题型定位

对策题是**“解决问题”**的题
对策题的核心是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。简单地说,就是识别出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。

(一)“对策题”和“找做法(找对策)的概括题”的区别

  1. 概括题

    • 特点:对策全部来自于材料,考生不能自行提出对策,只能通过材料进行归纳总结。
    • 示例:题目要求考生概括某些建议或措施时,所有答案都必须从材料中提取。
  2. 对策题

    • 特点:对策不仅来自材料,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推断,提出自己合理的对策。
    • 示例:题目要求考生提出建议或对策时,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提出一些自己的对策,增加针对性和可行性。
题目示例题型解题特点
为了促进咖啡产业的发展,Y省政府拟出台指导意见。请结合“给定资料5”,提出可行性建议。要求:有针对性,可行性强,不考虑格式。字数不超过300字。对策题对策题,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对策,增强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。
阅读“给定资料2”,概括全国“两会”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,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。要求:全面、准确、简明,不超过200字。概括题概括题,所有建议必须从材料中提取,不能自行发挥。

(二)“对策题对策部分”和“分析理解题对策部分”的区别

  1. 分析理解题

    • 特点:分析理解题的对策部分主要对主体进行分析,目的是深入理解材料内容,而不一定直接解决问题。对策全部来自于材料,不能根据材料自行推断或提出新的对策。
    • 应用:所有对策均从材料中提取,强调分析和理解,而非解决实际问题。
  2. 对策题

    • 特点:对策题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。考生不仅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现成的对策,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推断,提出自己合理的对策。
    • 应用:对策题允许考生根据问题的背景和材料内容,提出原创性对策,从而增加答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。

总结

  • 对策题:是申论小题中唯一允许考生根据材料推断对策的题目。为了解决问题,考生必须先找到问题,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对策。
  • 分析理解题:对策部分仅用于分析主体内容,不涉及实际问题解决,对策全部来自材料。

解题口诀

口诀:对策详细问题简,形式要求别走眼。材料已给无需疑,围点打援不冒险。

一、对策详细问题简

(一)对策详细
  • 核心观点:在对策题中,对策建议是绝对主体。因此,回答时应详细列出对策,并在争取高分时,最好在对策前写出前置提炼。
(二)问题简
  • 问题简要描述:如果题目要求描述问题,不必过于详细,保持简洁,使用关键词或短语列出问题即可。例如,罗列出问题时,可以简单列出如“三农建设缺人才、缺资金、不协调、服务水平低”等关键点,而不必将这些问题串联成一句话。
  1. 明主次:问题与对策的篇幅比例应为1:2或1:3,最好是1:3。例如,如果总篇幅为13行,问题部分应占3行,对策部分占9行,最多问题4行,对策8行。

  2. 避重复:尽量避免描述问题的原因或危害,否则会挤占提出对策的空间,并可能导致对策部分的内容重复。

  3. 示范

    • 例如,材料中提到:“由于当前我国缺乏对原创的保护制度【原因】,导致文艺创作上‘抄袭之风’盛行【问题】,原创者的积极性被严重影响【危害】。”
    • 反推建议时,可以简洁地写为:“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‘抄袭之风’盛行,建议建立原创保护制度,以遏制‘抄袭之风’,保护原创者的积极性和尊严。”(原因反推为对策,危害反推为效果意义)

二、形式要求别走眼

(一)要不要先写问题?
  1. 必须写问题的情况

    • 如果题目明确要求“先指出问题”或提到“有针对性”,则必须写问题。
  2. 材料有问题而题干虚指

    • 如果材料中有问题,而题干只是虚指问题,也应简要写出问题。例如,“给定资料3中,M村的村民面临诸多问题,请就此提出可行性建议。”此时问题描述应包括“面临诸多问题”。
  3. 其它情况

    • 除了上述情况,一律不需写问题。
(二)问题和对策要不要对应?
  1. 题目要求分别或对应谈问题及对策

    • 如果题目要求“分别”“相对应”谈问题,并提出相应对策,则需要分段回答,每段先写问题再写对策,但无需严格一一对应。
    • 示例: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梳理三个市场的问题,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。应作答三段,每段分别罗列每个市场的问题和建议。
  2. 不需对应的情况

    • 如果题目没有要求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,则可以先统一写问题,再集中写对策,无需逐一对应。

三、材料已给无需疑

核心观点:当材料中已经明确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时,考生无需再进行过多的思考或质疑,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对策即可。这有助于节省时间,同时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。

四、围点打援不冒险

(一)围点打援

策略:在分析问题时,考生可以通过问题段落周边的细节(如例子、背景信息等)反推出更具体、更丰富的对策,从而使答案更加丰满和操作性强。

  • 示例
    • 问题段:由于当前我国缺乏对原创的保护制度,导致文艺创作上“抄袭之风”盛行,原创者的积极性被严重影响,某位作家抱怨道,“我深深的感到一种恶意。感觉到尊严被侵犯。”
    • 反推对策:简要描述问题时,可以提炼为“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‘抄袭之风’盛行”,而反推建议则可以是“我们应该建立原创保护制度,以遏制‘抄袭之风’,保护和维护原创者的积极性和尊严。”通过借助周边细节(如“缺乏保护制度”、“原创者积极性受影响”、“尊严被侵犯”),可以进一步丰富对策内容,使其更具操作性。
(二)不冒险

核心策略:在答题过程中,应避免遗漏任何问题,确保每个提出的问题都有相应的对策,并通过适当的对策合并和提炼,避免内容重复或无操作性。

  1. 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对应的对策

    • 在对策写完之后,应检查每个问题是否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。如果发现某个问题没有对应的对策,需及时补充,以避免漏点扣分。
  2. 对策合并和提炼

    • 当对策过多、无关联性或出现重复时,可以考虑对策合并和提炼,集中体现重点对策。这可以有效提高答案的简洁性和针对性。
  3. 破折号后的重点

    • 破折号后通常是材料中的重点内容。考生在作答时应特别关注这些部分,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。
  4. 材料中的数字

    • 材料中的数字往往反映出高低、多少、好坏或趋势等信息。考生在作答时应注意这些数字信息,因为它们通常具有指导性作用。
(三)应用示例
策略应用说明
材料已给无需疑材料中已经提供的对策直接抄写,不需质疑或额外发挥,以确保答案的精准性。
围点打援通过问题段周边的细节(例子、背景信息等)丰富对策内容,确保对策具有操作性。
不冒险确保每个问题都对应有对策,避免遗漏。若对策过多或重复,考虑合并和提炼,确保重点突出。
破折号后的重点破折号后通常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,答题时应特别关注。
材料中的数字材料中的数字信息通常反映趋势或比较,需特别留意,以增强答案的可靠性和具体性。
(四)对策题审题表
题目审题
为了促进咖啡产业的发展,Y省政府拟出台指导意见。请结合“给定资料5”,提出可行性建议。(20分)要求:有针对性,可行性强,不考虑格式。字数不超过300字。1. 题型判断:对策类题,需提出建议。2. 要求分析:题干要求有针对性,因此需要简要写出问题。3. 篇幅分配:300字约12行,按照1:3比例,建议3行问题,9行对策。通常应包含3-4个主要对策。4. 可行性:运用“围点打援”,通过材料细节使对策更为具体、丰满。
“给定材料3-4”中,小黄和小丽的“苦恼”反映了基层管理工作面临的某种困境。请指出这种“困境”,并提出改变这种困境的建议。(25分)要求:针对性强,建议合理、可行。不超过300字。1. 题型判断:对策类题,需提出建议。2. 要求分析:题干要求有针对性,因此需要简要写出问题。3. 篇幅分配:300字约12行,按1:3比例,建议3行问题,9行对策。一般包含3-4个主要对策。4. 作答形式:尽管涉及两个案例人物(小黄和小丽),但不要求分别写段落,问题和建议可以合并书写。5. 可行性:围绕材料细节丰富对策内容,使其更具操作性。
【2020地市】4.如果你是沙洲市市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,请根据“给定资料4”分别梳理三个市场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。(25分)要求:(1)问题梳理全面、准确;(2)所提措施有针对性、切实可行;(3)不超过500字。1. 题型判断:对策类题,需提出建议。2. 要求分析:题目要求分别列出问题和对策,因此需分段作答。3. 篇幅分配:500字约20行,三段分别作答,每段问题1-2行,对策4-5行,整体结构合理。4. 作答形式:分为三个段落,每段写一个市场的问题及对应建议,条理清晰。5. 可行性:通过“围点打援”策略,使对策内容更为详实。
【2020副省】3.假设你是队长小陈,请根据“给定资料3”提供的调查日志内容,拟定脱贫攻坚队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措施。(20分)要求:要点完整,措施具体,条理清晰。不超过500字。1. 题型判断:纯对策作答题,无需提出问题或强调针对性。2. 要求分析:条理清晰是关键,需将对策合理归类并条理化。3. 答题策略:采用合并对策和前置提炼的方式,先概述上级任务或整体目标,再展开具体措施。4. 篇幅控制:500字内合理分配各项任务和措施,确保每个要点都有足够的描述。

答题技巧

答题理念—“2、1、3”原则

“2、1、3”原则是一个有效的申论答题技巧,帮助考生在作答过程中保持答案的条理性和完整性。以下是该原则的详细解读:

(一)2-2个层次:问题+对策

核心理念:不管题干如何提问,尽量按照“问题+对策”两个层次来作答。这一方法不仅帮助考生明确答题结构,还能增加答案的全面性和得分机会。

为什么要写问题?
  1. 关键词覆盖广泛

    • 问题的关键词往往与对策的关键词不同,通过写问题,可以增加命中关键词的机会,从而提高得分。
  2. 隐性要求

    • 有些题目虽然表面上没有明确要求写问题,但实际上暗示了对问题的描述。因此,写问题可以避免遗漏隐性要求。
  3. 层次分明

    • 问题和对策分别展开描述,可以使答案结构更加清晰,逻辑更为严密,便于阅卷老师理解和评分。

应用示例

题目应用“2、1、3”原则
为了促进某地产业的发展,请结合资料提出可行性建议。1. 问题:简要描述该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,如“技术落后”、“资金短缺”等。2. 对策:详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,如“引进先进技术”、“加大资金投入”等。
请分析某地环保工作中的主要挑战,并提出改进建议。1. 问题:概述环保工作的主要挑战,如“监管不到位”、“公众意识不高”等。2. 对策: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,如“加强监管力度”、“开展环保宣传”等。

(二)“1” - 特殊情况下写成1个层次

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虽然“2、1、3”原则通常提倡分成两个层次来作答(问题+对策),但有时候因为题干、篇幅限制等原因,作答时可以考虑仅写一个层次,即集中描述对策。这种情况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形:

  1. 题干没有要求写问题,且答题篇幅少(小于等于200字)

    • 当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写问题且字数限制较严(通常在200字以内),为了确保对策的完整性,可以选择只写对策,而不详细展开问题。
  2. 题干没有要求写问题,材料中也没有问题或问题很少,或问题与主体不一致

    • 如果材料中问题不明确,或者问题与题干主体不一致,这时也可以考虑只集中写对策,避免因为写问题而使答案显得不连贯或不符合题意。
  3. 题干没有要求写问题,问题的关键词和答案的关键词大面积、高度重复

    • 当问题的关键词和对策的关键词重复度较高时,写问题可能会导致内容冗余。这种情况下,直接写对策可以避免重复,并更好地利用篇幅。
  4. 题干没有要求写问题,问题和对策都有很多,确实写不下两个层次

    • 当材料或题干中涉及的问题和对策都很多,篇幅又有限时,可以优先将重点放在对策上,以确保对策部分的完整性和细节充实。
作答技巧
  • 优先对策:对策题的核心是提出解决方案,因此在篇幅受限时,优先确保对策部分的详细和完整性。
  • 简要补充问题:如果在写完对策后仍有篇幅,可以简要补充问题部分,特别是那些与对策关键词不同的问题关键词。这可以放在答案的后面,并加上“这可以解决……”等过渡句。
应用示例
情况应用“1”层次的策略
题干没有要求写问题,篇幅≤200字直接写对策,确保对策的详细性和可行性。
材料中问题少或与主体不一致仅写对策,避免写与主体不符的问题。
问题和对策关键词重复度高集中写对策,避免关键词重复导致的内容冗余。
问题和对策都很多,篇幅受限优先写对策,确保对策完整,若有余地,再补充问题。

在对策题中,所有对策的提出都必须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,而不是单纯依靠考生的知识或经验。这种策略确保答案的针对性和材料的利用率。下面是具体的对策提出方法:

(三)对策提出方法

  1. 材料中有现成对策时

    • 直接抄写:如果材料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案或对策,考生应直接抄写这些对策,不需进行额外的修改或发挥。
    • 示例:材料中提到“今年暑期,我准备带全家人去五大连池度假”,对策即为“暑期带全家人去五大连池度假”。
  2. 无现成对策,但有问题、有原因时

    • 从原因反推对策:当材料中没有直接的对策,但提到了问题的原因,考生应根据原因反推出可能的解决方案。
    • 示例:材料中提到“我是一个公职类培训师,全国各地去教学,因此我没有时间陪伴家人”,可以反推对策为“辞职/换行”或“在本地进行教学”。
  3. 无现成对策,没有原因,只有问题时

    • 从问题本身反推对策:如果材料中只有问题,没有提及原因或对策,考生需要从问题本身出发,推测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    • 示例:材料仅提到“我没有时间陪伴家人”,对策可以是“抽时间陪伴家人”。
示例总结
材料内容对策
我是一个公职类培训师,全国各地去教学,因此我没有时间陪伴家人。今年暑期,我准备带全家人去五大连池度假。暑期带全家人去五大连池度假。
我是一个公职类培训师,全国各地去教学,因此我没有时间陪伴家人。辞职/换行,本地教学。
我没有时间陪伴家人。抽时间陪家人。
策略总结
  • 优先使用材料中的现成对策:这样可以确保答案与材料内容高度一致,避免偏题。
  • 从问题和原因反推:当没有现成对策时,分析问题的成因,并从成因中推导出可行的对策。
  • 避免使用个人知识和经验:申论考试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这种能力的展示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之上。

(四)注意事项

  1. 对策和问题的条数不一定要相等

    • 关键点:虽然对策和问题的条数不必完全匹配,但需要确保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对策来解决。因此,在完成答题后,考生应进行“检查验算”,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问题的对策。
  2. 对策的顺序最好与问题的顺序对应

    • 关键点:为了保持答案的条理性,对策的顺序最好与问题的顺序对应。但序号不一定需要一一对应,重要的是让阅卷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对策。
  3. 问题反推对策时,对策答案要点表述成“问题反推+具体做法”

    • 操作方法:当问题是从材料中反推出对策时,最好先使用问题中的原词进行表述,然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。
    • 示例
      • 问题:材料中提到“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”。
      • 问题表述:工作时间长。
      • 对策:缩短工作时间,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。
  4. 当材料中同时出现问题、原因、现成对策时,答案要点可以包含“现成对策+原因反推+问题反推”

    • 操作方法:如果篇幅允许,可以将现成对策、原因反推对策和问题反推出的对策都包括在答案中,以确保对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。
    • 示例
      • 材料:抢劫案频发,突显了当地警力严重短缺这一软肋,我们要学习德国加大处罚力度的做法。
      • 对策:加大处罚力度,增加警力,着重打击抢劫案,加强治安。
  5. 对策题的材料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

    • 第一种:有问题、有对策
      • 应对方法: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对策。如果篇幅允许,可以加上问题反推出的对策。
    • 第二种:有问题、没对策
      • 应对方法:根据问题反推对策,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和背景,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。
    • 第三种:没问题、有对策
      • 应对方法: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对策,无需添加额外内容。
应用示例
注意事项应用示例
对策和问题条数不一定相等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对策,即使对策数量多于问题,也要保证问题不遗漏。
对策的顺序与问题顺序对应如果问题的顺序是1、2、3,那么对策的顺序也最好按照1、2、3排列,虽然不需要严格对应序号。
问题反推对策问题:工作时间长。对策:缩短工作时间,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。
现成对策+原因反推+问题反推材料:抢劫案频发,警力短缺,我们要学习德国加大处罚力度的做法。对策:加大处罚力度,增加警力,打击抢劫案,加强治安。
应对三种材料情况第一种:直接抄写现成对策。第二种:根据问题反推对策。第三种:直接抄写对策。

分析理解题

解题策略

口诀:哪有我分析,还是概括你。逻辑常要求,有序才有理。普遍要解释,关注周围句。不怕题目偏,拼命扣上去。

一、哪有我分析,还是概括你

核心理念:综合分析题的作答对象往往是一种现象或一个观点,而不是某个单一要素。因此,作答时应注重现象和观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。

  • 综合性:综合分析题以“理解”为标志性动词,考察的是考生对材料中现象或观点的全面理解和概括,而不仅仅是对某个要素的分析。
  • 作答策略:在作答时,要围绕现象或观点进行全面的概括,避免只关注单一要素。

二、逻辑常要求,有序才有理

核心理念:无论题目如何要求,该题型都内含逻辑性要求。逻辑就是要点的排列顺序,是认知事物的过程。

(一)匹配-盲找-统计--对号(中好坏策、拼命扣上去)
  • 匹配:将材料中的内容与题目要求进行匹配,找出关键点。
  • 盲找:凭借基本功,在材料中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。
  • 统计:对找到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,确保全面覆盖题目要求。
  • 对号:将要点对应题目要求,按逻辑顺序排列,保证答案的有序性。
(二)3W原则(What-Why-How)

3W原则是一种帮助考生理清答题思路的方法,尤其适用于综合分析题。

  1. What:名词解释

    • 定义:解释题目中的名词或概念。
    • 操作方法:分析材料的前几段,通常是背景信息,再给出名词的解释或概括。
  2. Why:分析原因

    • 正面:分析现象或观点的意义(重要性)。
    • 负面:分析现象或观点的危害(必要性)或原因。
    • 辩证分析:对正负面进行评价,总结出两面性的结论。如“科技是一把双刃剑”,可以得出“有利有弊”的结论。
  3. How:总结

    • 结尾环节:这一环节不是重点,仅是为了有个结尾。
    • 对策处理:如果材料中有对策,可以直接抄写;如果没有对策,不要反推对策,仅用一句话号召或总结,体现出对主题词的关注即可。

示例应用

步骤应用策略示例
What名词解释材料中解释了“科技创新”的含义,考生需概括为“科技创新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,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”。
Why分析原因正面: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,增强国家竞争力。负面:科技创新带来技术失业和社会不平等。辩证:科技是一把双刃剑,既有促进作用,也带来挑战。
How总结和结尾对策不是重点,可简单号召“我们应在科技创新中注重社会责任,推动可持续发展”。

三、普遍要解释,关注周围句

核心理念:在综合分析题中,绝大多数题目要求考生明确表达观点,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进行解释和揭示作答对象的本质。

(一)观点明确
  • 普遍要求:大多数综合分析题都要求考生的观点明确,这意味着在作答时,考生需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,清晰地表达对作答对象的看法或解释。
(二)极其少见的辩证表态
  • 情境描述:如果题目要求“评价”、“评论”、“点评”、“判断有无道理,谈谈你的看法”,可以采用辩证性的表态。这种情况下,考生应结合材料中的信息,运用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。
  • 操作方法:通常通过“一方面……另一方面……”的句式,既表达支持的部分,又指出需要注意或反思的方面。这种题型极少见,考生可以从材料的首句和尾句中寻找作者的核心观点,置于答题的开头。
(三)对作答对象进行字面描述或本质揭露
  • 普遍情况:如果题目要求“理解”,通常作答对象本身是正确的,不需要考生进行简单的表态。此时,考生应着重于对作答对象进行字面描述,甚至揭示其背后的本质。
1. 就近原则:划线句前后语言
  • 技巧:划线句前后的语言,尤其是划线句的另外半句,往往可以帮助考生找到材料对作答对象的描述或解释。
  • 应用:这是一种大概率成功的找点方法,因为划线句前后往往会直接或间接解释划线句的意义。
2. 极个别情况:同词源他处
  • 技巧:在极少数情况下,相关的描述或解释可能会以同词源的形式出现在材料的其他部分。考生需要敏锐地识别这些相关内容,并将其与划线句联系起来。
3. 示范作答

例1:【2017联考】谈谈对划线句的理解。

  • 材料:不得不承认,一些老字号跟不上步伐,渐渐掉了队。要如何既留住老一代,又赢得年轻人?传承固然重要,但如果墨守成规、固步自封,是走不出日薄西山的颓势的。老字号品牌资产累积很深,要长久发展,既要心怀过去,也要活在当下,还要面向未来。
  • 分析:根据划线句前面的半句“累积”和上段中的“传承”“累积”可以理解为“心怀过去”;“墨守成规、固步自封”可以理解为“活在当下”;“长久发展”则对应“面向未来”。
  • 作答:此言意指,老字号要传承和积累,但不能墨守成规、固步自封,才能追求长远发展。

例2:【2018副省】谈谈对划线句的理解。

  • 材料:此次设计创新高峰论坛上,著名设计顾问H教授做了主题演讲,谈到了作为典型的工业大市,D市要学会用设计推动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,借用人的“慧”,打造物的“智”,将工业技术和设计创新深度融合。
  • 分析:半句解释了“人的慧”和“物的智”的概念,说明周围句子的内容非常重要。
  • 作答:此言意指,我们应用设计推动技术与产品的创新,将工业技术与设计创新深度融合,这就叫所谓的借用人的“慧”,打造物的“智”。即一种创新,一种人性化的设计。

四、不怕题目偏,拼命扣上去

核心理念:在申论答题中,面对越来越灵活和间接的题目,考生应始终围绕题干中的“关键词”作答,做到有问必答,尽量回应题干中的每一个重要元素。

(一)关键词回应
  • 策略:无论题目如何间接或灵活,考生应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,确保回答内容能够直接回应题干的核心要求。
  • 应用:即使题目表达得较为模糊或间接,也要通过分析材料中的根本内容,找到与题干关键词对应的部分,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。

案例分析

  1. 10年前:“城市建设以人为本,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。”

    • 分析:题目直截了当,要求考生直接阐述“以人为本”的理解。
    • 作答策略:直接围绕“以人为本”进行解释。
  2. 四五年前:“城市建设要把握根本,请谈谈你的理解。”

    • 分析:题目开始变得间接,考生需要找到材料中的“根本”。
    • 作答策略:在材料中找到与“根本”对应的部分(如“以人为本”)并进行解释。
  3. 近两年:“城市建设如果仅仅是为了经济和美观,那显然是片面的、短视的、甚至是危险的,请谈谈你的理解。”

    • 分析:题目更加灵活,间接提到了经济和美观的重要性及其不足。
    • 作答策略:找到材料中关于“经济”和“美观”的部分,解释为什么“仅仅注重经济和美观”是片面的,并指出应如何平衡这些方面。

示例题目

题目高分作答策略
“给定资料4”中的座谈会上,主持人说:“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‘遮蔽’,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。”请谈谈你对‘种种‘遮蔽’”的理解。(15分)高分作答:一定要解释“遮蔽”具体指什么,哪些因素是“种种‘遮蔽’”,并根据材料详细展开。
(二)答题格式
  • 格式要求:综合分析题的答题格式不强调合并或提炼,而是注重按顺序罗列要点,以清晰明了为主。
  1. 200字及以下的题目

    • 建议:不鼓励分段,标号罗列即可。
    • 原因:成年人写作时,超过10行的内容通常没有字数压力,而在10行以下可能会有概括性不足或啰嗦的情况,因此标号罗列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内容。
  2. 250字及以上的题目

    • 建议:可以分段,但仅以美观和段落平均为标准,而不需过多考虑其他格式要求。
  3. 文言文处理

    • 关键点:材料中若有文言文部分,往往文言文本身不是重点,而其后的解释部分才是重点。
    • 策略:重点解读文言文后的解释内容,避免因文言文而错过核心要点。
  4. 解释句子含义

    • 策略:当题目要求指出某句话的含义时,只需解释句子中的“中好坏”(what+why),不需要写对策(how)。
    • 操作:围绕句子的正反面评价,展开分析,确保回答全面而不偏离题意。

示例作答

题目
【2019地市第四题】“给定资料4”中的座谈会上,主持人说:“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‘遮蔽’,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。”请谈谈你对“种种‘遮蔽’”的理解。(15分)
要求:观点明确,紧扣材料,准确全面,不超过200字。

审题与分析:
  1. 作答对象:作答对象是“种种‘遮蔽’”,而非主持人这句话的整体理解。因此,需集中分析“遮蔽”的含义,寻找遮蔽的具体表现。

  2. 材料定位:遮蔽一词首次出现在丙的发言中,而非主持人。因此,重点应放在丙的发言及其周围的内容中寻找解释。

  3. 准确全面:题目要求“准确全面”,表明对材料的理解必须深入,涵盖所有相关的“遮蔽”类型。

  4. 字数控制:限制在200字左右,约8行,四句话左右。

  5. 内容预判

    • 遮蔽的双重性:遮蔽应涉及到两个事物之间的遮蔽关系,最好以A遮蔽B、C遮蔽D的形式表述。
    • 贬义解读:由于遮蔽阻碍了作品的重量感,因此遮蔽的理解应侧重于其负面影响,说明其对作品创作的阻碍作用。
示范作答:

“种种‘遮蔽’”指的是创作过程中多种不利因素的存在,导致真正有份量的作品难以产出。具体而言,这些‘遮蔽’包括:传统观念对创新思维的遮蔽,使创作者难以突破固有框架;市场导向对艺术价值的遮蔽,使作品过于迎合大众口味而失去深度;个人偏见对集体智慧的遮蔽,导致作品缺乏广泛的视角与共鸣。如果不打破这些‘遮蔽’,创作就难以真正触及事物的本质,无法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