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判断
人文历史
成语典故

成语典故

四面楚歌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(今安徽省灵璧县),当夜听到四面围城的汉军唱起楚地的民歌,项羽以为自己的故乡已被攻陷,军心动摇,最后在乌江自刎而死。

相关人物:项羽、刘邦

寓意:形容陷入四面受敌、孤立无援的困境。

卧薪尝胆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有关。勾践在被吴国击败后,被迫臣服于吴国,并为吴王夫差养马。回国后,勾践不忘国耻,卧薪尝胆,最终励精图治,十年后击败吴国,报仇雪耻。

相关人物:勾践、夫差

寓意:形容一个人刻苦自励,立志复仇或努力实现目标。

围魏救赵

典故来源:战国时期,魏国攻打赵国,赵国向齐国求救。齐国将领孙膑决定不直接救赵,而是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。魏国得知消息后被迫撤军回援,赵国得以解围。

相关人物:孙膑、魏惠王、庞涓

寓意:形容以攻击敌人的后方来解救正面战场上的危机,以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图穷匕见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。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,带着燕国地图前往秦国刺杀秦王。地图中藏有匕首,当地图展开到尽头时,匕首显露出来,荆轲试图刺杀秦王但未成功。

相关人物:荆轲、秦始皇(嬴政)、燕太子丹

寓意: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,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。

完璧归赵

典故来源:战国时期,赵国有一块珍贵的和氏璧,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池为代价向赵国索要。赵王派蔺相如带璧赴秦。蔺相如机智地在秦国宫廷中保护了和氏璧的完整,最后带回赵国,没有让秦国得逞。

相关人物:蔺相如、秦昭王

寓意:比喻把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,通常指保护珍贵事物不受损失。

指鹿为马

典故来源:秦朝末年,赵高是秦二世胡亥的宠臣,为了试探群臣是否服从他,他故意将一头鹿指称为马,问群臣这是不是马。很多人不敢反对,随声附和。后来,赵高专权弄权,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。

相关人物:赵高、秦二世(胡亥)

寓意:比喻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,指那些故意歪曲事实、以权势逼人就范的行为。

草木皆兵

典故来源:东晋时期,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。晋军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军队,前秦士兵因惊慌失措,把风吹草动都当成敌人,认为周围都是敌兵,最终全军溃散。

相关人物:苻坚、谢玄

寓意: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,看到什么都感到害怕。

围城打援

典故来源:该成语指的是在作战时,围困敌人的主力,同时打击前来增援的敌人。这个战术在历史上多次应用,比如三国时期,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用此战术击败了袁绍的援军,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。

相关人物:曹操、袁绍

寓意:形容一种军事战术,或在某种情况下采用引诱和打击援军的策略。

草船借箭

典故来源:三国时期,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内准备十万支箭,意图为难他。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,指挥船队在曹操水寨附近,用草船引诱曹军射箭,成功“借”得十万支箭,化解了危机。

相关人物:诸葛亮、周瑜、曹操

寓意:比喻利用他人的力量或资源为自己达到目的,且方法巧妙、聪明机智。

一饭千金

典故来源:韩信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。传说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,常常靠别人施舍度日。有一次,一个老太太见韩信饿得不行,就给了他一碗饭。后来,韩信得势后没有忘记老太太的恩情,赠给她千金以表谢意。

相关人物:韩信

寓意:形容知恩图报,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给予重谢。

国士无双

典故来源:《史记》记载,韩信在楚汉战争期间为刘邦打下江山,刘邦称他为“国士无双”,意思是天下第一的杰出人才,世间无人能与之匹敌。

相关人物:韩信

寓意:形容才德出众、无可匹敌的人才。

背水一战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韩信在与赵国的作战中,利用背水一战的战术,把部队背对着水布阵,迫使士兵们没有退路,只能全力以赴进攻。最终,这一计策大获全胜。

相关人物:韩信

寓意:形容决一死战,处于无退路的情况下拼死一搏。
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与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有关。萧何在韩信的发迹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是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,并协助韩信完成了许多军事成就。然而,后来也是萧何因种种原因向刘邦告发韩信,导致韩信被杀。

相关人物:韩信、萧何

寓意:形容一个人的成败都与同一个人密切相关,也形容事情的成败皆由同一因素决定。

多多益善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韩信在回答刘邦关于“兵多多益善”的问题时表示,自己越多的士兵越好,因为他能够指挥得当,不怕兵多兵少。

相关人物:韩信

寓意:形容越多越好,通常指数量越多越能发挥作用。

乐不思蜀

典故来源:三国时期,蜀汉被魏国所灭,刘备的儿子刘禅成为魏国的俘虏,被迁往洛阳。在洛阳,刘禅因享受魏国的富贵生活,忘记了蜀地的故土,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地时,刘禅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矣。”

相关人物:刘禅、司马昭

寓意:形容沉迷于享乐而忘记了故乡或重要的事情,或对自己过去的失败表现得无动于衷。

望梅止渴

典故来源:三国时期,曹操率领大军行军至一片荒野,士兵们口渴难耐。曹操为了鼓舞士气,便告诉士兵们前方有一片梅林,大家一听到梅子的酸味,口中便生出唾液,解除了暂时的困境。

相关人物:曹操

寓意:比喻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或他人,以解燃眉之急。

草菅人命

典故来源:此成语出自《史记》。菅是一种草,古时常用作草席或草垫。草菅人命原意是将人命视如草芥,形容统治者极其残暴,任意残杀无辜。这个成语源自秦朝末年的暴政,秦始皇和秦二世对百姓的残酷统治使得民不聊生,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。

相关人物:秦始皇、秦二世

寓意:形容轻视人命,任意屠杀平民,反映残暴的政治现象。

投笔从戎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。班超原本是个文人,一天他感叹自己只用笔墨为生,难以建功立业,于是他放弃了文职,投笔从戎,最终成为了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。

相关人物:班超

寓意:指弃文从武,决心投身军旅,建功立业。

纸上谈兵

典故来源:战国时期,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法,但缺乏实战经验。赵括一上任便轻视敌人,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击败,导致赵军全军覆没。赵括因此被讽为“纸上谈兵”。

相关人物:赵括、赵奢

寓意:形容空谈理论而不切实际,缺乏实践经验,最终导致失败。

围魏救赵

典故来源:战国时期,魏国攻打赵国,赵国向齐国求救。齐国将领孙膑决定不直接救赵,而是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。魏国得知消息后被迫撤军回援,赵国得以解围。

相关人物:孙膑、魏惠王、庞涓

寓意:形容以攻击敌人的后方来解救正面战场上的危机,以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朝三暮四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源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。有个养猴人给猴子定了一个分配食物的方法:早上给三颗橡实,晚上给四颗。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。于是他就改成早上给四颗,晚上给三颗,猴子们就高兴了。其实得到的总量是一样的,只不过方式不同,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

相关人物:养猴者、猴子

寓意:形容人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法欺骗他人。

退避三舍

典故来源:春秋时期,晋国和楚国在战争中交锋,晋文公重耳曾在楚国避难,后来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,他在战场上命令晋军退避三舍(三舍约为九十里),避免与楚国正面冲突。

相关人物:晋文公(重耳)

寓意:形容为了避免冲突或矛盾而主动退让,表现出宽容和谅解。

卧龙凤雏

典故来源:三国时期,诸葛亮被称为卧龙,庞统被称为凤雏。刘备听说得一人便可得天下,因此他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,并最终得到了卧龙诸葛亮的辅佐。

相关人物:诸葛亮、庞统、刘备

寓意:形容杰出的智谋之士,通常与大才相联系。

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

典故来源: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《后出师表》。诸葛亮在临终前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意在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。

相关人物:诸葛亮

寓意:形容一个人尽心竭力,不辞劳苦地工作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

典故来源: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时期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斗争。楚汉战争期间,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。在鸿门宴之后,刘邦被迫撤退到汉中地区。为了迷惑项羽,韩信修筑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,假装从正面进攻关中,实际上却秘密派兵从陈仓(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)偷偷进攻,从而成功绕过项羽的防守,夺取了关中。

相关人物:刘邦、韩信、项羽

寓意: 形容表面上做出一种假象以迷惑对手,而实际上另有打算。比喻在做事时采取声东击西、出其不意的策略。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在斗争或竞争中采用策略,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。